来源:开放数据整合
从旅游消费发展阶段来看,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旅游业从2008年开始进入假日旅游发展阶段,表现为家庭假日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休闲度假区的出现,自驾游的兴起。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观光旅游向休闲和假日旅游的发展
来源:开放数据整合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给中国旅游市场带来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入境旅游。然而,中国旅游业良好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仍然存在许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中国旅游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首先,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带薪休假制度逐步实施,休假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消费快速释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旅游业已被确立为幸福产业,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其次,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旅游供给结构将不断优化,中国旅游业将加快从景区旅游发展模式向全球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的演变,实现旅游发展战略的推进。第三,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快进慢出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形成,酒店、餐饮、景区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投资持续升温,旅游供给持续增加,将带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消费能力和意愿不断增强,旅游消费习惯逐渐优化。随着老年人、青少年、学生和农民等旅游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最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新兴经济体,国际旅游吸引力仍然较强,主要旅游市场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入境旅游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5.行业发展趋势
(1)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内旅游已经从小众市场转变为大众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旅游业不再仅仅是某些阶层和少数人所享受的,而是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选择。人均旅行次数从1984年的0.2次增加到2015年的3次,增长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的2亿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44亿,增长21倍。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一直在高水平增长,推动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和国民休闲新阶段,成为世界上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公众休闲度假需求的快速增长,未来国内游客数量和人均旅游消费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国内旅游消费总量将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每年出行4.5次。
(2)从消费形式和消费需求来看,旅游消费空间将从团队游客的封闭世界转变为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
1980年代和1990年代后,公众旅行体验的不断丰富、游客数量的增加和主体结构的变化,开启了独立旅行决定和独立旅行安排的独立自助旅行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批在线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使得自主自助旅游更加方便。FIT旅游的消费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游客与市民的空间隔离到游客与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涉及到目的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游客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高端旅游需求趋势日益明显,促进了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改善。
(3)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旅游经营模式将从单一的旅游企业主体向日益多元化的跨行业经营主体转变
在旅游业专业化和市场细分深化的基础上,旅游业各子行业的业务细分整合和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产业融合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旅游业的商业模式趋于多元化。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正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房地产、煤最新行业发展动态炭等传统行业巨头纷纷投资建设文化旅游城市、主题公园、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项目。BAT等互联网公司也以各种方式介入在线旅游和旅行社,加快旅游布局。
(4)从产业内容来看,旅游业正在从狭义的旅游业务范畴向广义的旅游业务领域扩展
旅游业的开放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形式的变化,共同推动了旅游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对于旅游景点来说,在传统景点仍有较强吸引力的同时,以华侨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以乌镇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点、以北京798为代表的开放文化创意场所、旅游综合体等新类别的景点或非景点日益成为旅游热点。对于旅游交通来说,在飞机、火车、汽车等传统交通工具的基础上,高速列车、动车的开通,为更多的旅行者进行长途旅行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满足异地驾驶需求的租车服务迅速发展,成为自助游客的一种常见旅游交通方式。网络租车平台也为到访游客提供了在目的地旅游的便利。对于旅行社行业来说,传统的以标准化、批量化旅游产品为特征的旅行社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旅游者在自主、自助、免费的旅游模式下对个性化、便捷、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为旅游者提供签证、机票、酒店、景点等单一旅游产品和OTA进行旅游线路订购,以及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综合服务评价、为旅游者提供国外本地导游和租车服务的旅游社区。
服务的在线旅游企业等,丰富并扩大了旅游服务的范畴,推动旅游服务提供商从旅行社向旅行服务企业的转变。对于住宿业,为满足散客为主体的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住宿需求,旅游住宿业业态日益丰富,囊括了星级酒店、精品酒店、中档酒店、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乡村酒店、民宿、租赁房屋等不同商业形态。(5)从旅游业发展模式来看,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旅游业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201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方面。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国民经济预计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行业扶持政策不断推出
我国近些年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年)》(国办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交规划发[2017]24号)等政策文件,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以改革职工工资制度为重点,权、责、利相结合,鼓励职工各尽所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开始进入持续增长轨道。2016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883元,增长8.3%。我国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活动增加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进入小康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购买力大大增强,消费观念加快与国际接轨,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换代,正在从以基本生活品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温饱型消费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小康型、富裕型消费转变,一些发展性、享受性的服务消费正成为新的热点。作为发展性、享受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是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之后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消费需求,具有增加阅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智力和体力等功效,是一种物质性和精神性消费的综合体。近年来旅游消费正逐渐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休闲方式和消费行为。旅游行业整体的景气度继续高涨也有力地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典型受益行业之一。另外,节假日改革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极大改善了旅游业节假日集中消费的结构,为我国居民的出游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闲暇时间和制度保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推动力,将进一步刺激旅游消费的发展与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均衡旅游行业的季节性特征。
(4)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因为旅游景区存在较强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较多保持良好原貌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一般开发较晚或者离大城市距离较远,地理位置较偏僻,因此旅游景区所在地地区的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客流量。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外航班不断增加,城际铁路日渐增多,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各地,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更加便捷,极大的促进了区域性的同城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了旅行的舒适性,为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不利因素
(1)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是由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例如经济危机、金融动荡等经济因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非典、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区冲突、战争、动乱、恐怖活动等政治因素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季节性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我国多数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状况会呈现出有规律的消长变化,因而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省份)旅游目的地的客流集中于4月-10月的旅游旺季,而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这段时间属于旅游淡季(具体每个地区淡旺季分界的日期可能有所偏移,淡旺季的时间段长短比例也会有所差别)。
工业智慧园区 开放环境的智慧园区
二、工业地产和园区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和标准
(a)利益攸关方的需求
工业地产和园区成为人口和生产的聚集地。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园区由“单点运营、生产优先”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多点联合、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模式。园区将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体验和满意度作为园区智能化发展的核心,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需求。
1.政府
政府负责制定园区运营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方向,重点关注园区的产业经济和民生治理。他们希望通过加强园区的智能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产业平衡和土地合理利用,实现GDP的高质量增长,同时也能增加政府收入。此外,政府机构希望使用智能治理方法进行有效监管,以确保园区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为其所在地区释放一些工作岗位。
2.公园管理党
园区管理层负责制定工业地产和园区微观层面的实施方案,重点是园区的经营管理。预计将建设智能园区,创新园区商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构建数字分析平台,实现园区信息和资源共享,优化投资路径,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园区管理者以机器和技术代替人力,提供全在线、实时的个性化服务和管理,提高园区企业和用户的满意度,增强企业和用户的粘性,提升园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用户入住园区。
3.进入企业
进驻单位以工业园区为孵化和成长的载体,主要注重增值和生态链共生发展。利用产业区或园区的政策优势和信息优势,促进高效运营和增值业务,树立品牌形象,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联合园区上下游企业,进行思维碰撞和资源互补,实现生态链的互利共赢。
4.用户
用户是公园中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是构成公园生态并赋予其活力的核心,也是开发公园智能属性和用户的群体。他们主要关注工业区的办公和生活服务。共同的愿景是在工作中实现高效便捷,在生活中更加安全舒适。然而,不同的人对办公和生活的智能基础设施和服务有不同的需求。传统园区提供的解决方案,简单的根据商业业态的类型来区分。在未来的智能公园中,用户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培训,享受公园居民的社会和服务社区生态给办公和生活带来的效率和便利。
总之,利益相关者对园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设定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政府、园区管理、企业和用户的新需求或期望已经超过了传统园区的承载能力,需要围绕这些需求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实现工业地产和园区的智能化。
(2)工业地产和园区智能化发展标准
工业园区有许多类型,其中有许多种企业。需要构建蓝图框架,整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设计一套智能化发展的评价标准,为未来工业地产和园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指导。
园区智能标准可分为战略规划、智能生产系统、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平台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安全运营系统六个一级评价标准。基础设施系统是智能园区的基础,在其上建设数字平台系统被视为园区的“大脑”,为生产生活系统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安全运营系统为园区提供全面保障,从而实现宏观战略规划。这六个评价标准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为园区指明了智能化发展方向。
1.策略计划
工业地产和园区的智能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基本建设原则和方式,创建一系列园区智能化运营体系,设计评价反馈的评价指标。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传统园区存在子系统工作孤立、产业碎片化、迭代进化困难等问题。因此,在分析和洞察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前期充分考虑园区工业地产和多系统的动态整合,建设后期注重园区的运营、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园区内各种业态的互利共赢和园区外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和联动。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经营管理的基本保障。智能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向数字化和多样化发展,达到物联网的最佳状态,改善能源管理,优化交通水平,创造安全环境。由于传统校园中的大多数基础设施已经过时,有线和无线网络是独立部署的,基础设施不能相互关联,不能一起服务。智能园区基础设施通过端到端智能、端到端无线和网络融合,对园区内的安全、交通和能源进行实时监控、信息采集和联合控制。例如,当外部人员来访时,人脸识别系统收集的信息反馈给交通系统,交通系统可以根据人员的身份导航路线和规划停车位,并利用网络及时将访客记录传输到企业的终端。
3.数字平台系统
数字化平台将成为科技与产业交织互动的助推器,将成为判断园区智能化发展程度的核心评价指标。一个成熟的智能园区需要有云部署层、连接层和使能层。由于传统工业地产与园区之间缺乏信息收集和报告标准,企业之间难以协调,共同利益无法驱动行为。其结果是无法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库和智能数据分析整理系统,难以实现各行业的资源和数据共享。智能园区的建立需要打破这些壁垒,建立云,连接层和使能层。云层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连接层是音视频平台、定位系统、大数据平台等。支持层包括数据支持和业务支持
能和集成使能等。通过云端与联结层各平台进行对接,支持平台发挥作用并收集信息,最后通过使能层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开发、应用,达到汇集各企业优势、支持战略计划设定的目标。4.智能生产系统
智能生产是产业地产和园区企业层面智慧化的评价标准,其中智能制造、云端办公、预测性判断可以成为分析园区是否具备智慧化生产系统的判断指标。传统园区的生产方式由于缺少技术、资金和园区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多表现为依靠人力为主的机械化生产,而智慧化园区则应利用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和高新技术为企业培育智慧生产的发育土壤。在智慧生产方面,园区要实现智能制造,应用智能仓储、智能纠偏、智能检验等,用机器代替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运用云端办公,进行云招聘、云展览、云会议等,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实现人与人、人与事的广泛接触。此外,智慧化园区还要具备预测性判断的能力,利用数字平台传递的信息洞察未来发展趋势,提前预判可能产生的机会和威胁。
5.智能服务系统
智慧服务体系是提升用户体验感和满意度的重要保障,产业地产与园区智慧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和特殊服务的全方位供给。传统的园区重视物理设施建设,缺少对用户的关注,无法感知人们的需求。而产业地产和园区的智慧化进程中应把握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在智慧服务体系中,一是要具备公共服务功能,包括社会保障、企业服务、物业服务、文化服务等,让园区内的群体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保障性服务;二是要具备政务服务功能,包括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一站式政务平台等,能够快速对接政府主管部门,减少行政成本;三是要具有特殊服务体系,包括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等,该类服务可以针对不同园区内企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
6.安全运营系统
安全运营系统是维持高度数字化园区内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功能,智慧化的产业地产与园区应具备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运营的保障功能。传统园区具有以人防为主、被动响应和重建设轻运营等特点,而智慧化产业地产与园区要实现立体化、可视化的安全运营系统。首先,设定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横纵组织结构、责任分工和应急预案;二是建立安全技术体系,针对数字信息要保障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和终端安全,针对人身安全要保证生产安全、生活安全并且能够及时处理突发危机;最后,打通安全运营体系,实时监测评估园区整体的运行情况并针对数据进行评估,辅助决策者做出判断。
相关阅读
标签: #最新行业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