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公交发展背景:道路拥堵已成为“大城市病”,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是根治拥堵的重要手段
根据高德地图数据,2019年,中国61%的城市道路处于拥堵或慢行状态,全天拥堵延误指数超过1.5(即城市居民实际通勤时间超过1.5小时)。2019年,全国62%的城市与上一年的地方拥堵相比没有改善。此外,截至2019年底,中国机动车总量3.48亿辆,同比增长9%,私家车数量超过2亿辆。中国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和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道路拥堵持续加剧。
智能公共交通对于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一线城市已经实现了智能公共交通。功能包括实时车辆指挥调度、移动视频监控、报警转发、车载视频记录和电子停车标志。
智能公交政策是有利的:“新基础设施”推动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智能公交的转型
在2020年“新基础设施”的浪潮下,智能公交核心技术的研发将会加快。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其中,人工智能是支撑智能交通应用的关键技术,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的技术整合与创新,全面赋予智能交通权能,实现低延迟、高可靠性、高速度的“人、车、路、云”协同互联。
此外,地方政府正在逐步推进公共交通领域“新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比如2020年6月,北京发布了《新基础设施》实施方案,其中对智能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具体规划:三年内铺设300公里联网道路;构建北京城市脑应用系统,收集无条件开放交通等领域3000多项数据;2020年将推广1148个智能光控路口。在新基础设施的帮助下,公共交通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实施将加快。
智能公交发展现状:公交发展乏力,用户服务和业务运营存在明显痛点
2014年至2019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常住人口从7.5亿增加到8.5亿,实现13%的快速增长。相反,在过去的六年里,我国公共交通客运规模仅增长了2%,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负增长。也就是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相应的出行需求,公共交通服务的人数并没有相应增加。
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来看,候车时间长、走弯路/换乘造成的行程时间长、拥堵造成的行程时间长、车厢拥挤、车辆故障频繁是乘客对城市公共交通满意度低的五大原因。从公交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交通调度和路网规划不科学、设备维护压力大、拥挤站点安全保障难度高、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差是公交行业玩家的主要运营痛点。
公共交通的智能本质上是服务智能,旨在改善公共交通的服务体验,引导城市公众使用公共交通,缓解汽车大量使用对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造成的压力。
智能公交车的体系结构
智能公交平台只是一种服务机制,在车侧安装驾驶行为检测装置(DMS),保证驾驶员安全驾驶;增加辅助安全驾驶设备(ADAS),增强驾驶安全性;安装北斗定位设备,实时定位车辆;同时,它可以配备电池管理,轮胎压力检测,危险品检测
平台是智脑与参与者的互动,包括决策领导、公交公司员工、乘客等。智能公交的最终目标是为公交系统的参与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智能公交的主体和主要应用场景
智能公交的主体包括公共交通运营商和城市交通管理平台运营商
1.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提供商
智能化阶段和目标:公共交通运营商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运营商和公交服务运营商。对于公交服务商的智能化,首先要重视所有联系人的数字化,其核心是通过每个联系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多维度的用户需求感知、组织运营感知和生态感知。
2.城市交通管理平台运营商
智能化阶段及目标: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运营者多为IT龙头企业,具备尖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智能公交核心技术基础。近年来,这些企业与北京、深圳、杭州的交通管理部门达成合作,初步建立了城市交通管理平台,并不断探索其应用场景。城市交通管理平台的智能化,重点应由单点智能化向全局智能化推进。
智能公交应用场景从其服务对象角度分为三类,即智能客运服务场景、智能运营企业场景和智能城市交通管理场景。
1.面向城市公众的智能客运服务场景,以智能的方式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准时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省时性,增强公共交通服务的吸引力。
出行前服务:在用户出行前,智能路径规划功能和智能出行时间规划功能提供基于路况分析和预测的车辆到达时间发布和出行时间估计,帮助乘客合理安排出行,减少乘客在车站的等待焦虑,提高用户对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可控性的认识;同时,基于对公共交通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公共交通运营商必须
以提早进行智能车辆调度,使得公共交通运力资源与潜在需求达到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厢与场站人群拥挤程度。场站服务:场站内的智能票务服务与智能安检服务,分别依托城市居民线上支付体系、线上信用体系,实现减少安检、检票等环节时间目的。此外,智能调度功能与智能场站客流分析功能结合,将实现及时增派车辆,降低场站人流拥挤度,提高公共出行舒适度。同时,智能场站消费推荐,则基于用户消费偏好与定位信息,为用户个性化推送周边消费场所,满足用户出行以外的其他日常购物需求
在途服务:行车途中,智能车辆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功能与智能司机驾驶状态监管功能,将为乘客的出行安全构筑屏障。此外,未来智能+公共交通服务将对局部易形成拥堵路段,实现基于车路协同的指挥调控,以保障相比于其他交通出行工具,公共交通车辆拥有一定的优先通过权重,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省时性。以衢州公交“智能绿波带”项目为例,衢州公交通过AI能力调整路口交通信号灯时长,实现公交车行驶完整线路所需的红灯等待时间降低,同时做到对区域内其他形式交通工具影响最小,使得车辆在途延误时间降低10%。
2、智能+公共交通企业运营场景,面向公共交通运营服务商,为其提供服务优化、安全管理、盈利探索、运营模式创新四类产业赋能,以智能+业态促进行业企业经营痛点得到改善。
服务优化:智能车辆调度功能与智能线路规划功能,凭借数字化能,对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需求进行量化分析,重构供给端运力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众绕路、换乘,提高公共出行直达性。
安全管理:智能设备维护功能,通过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方式,进行车辆及轨道巡检,提高检测效率、实现潜在故障及时预警,减少由于故障造成的突发性停车,保障公共出行安全可靠性。此外,智能安全管理功能,基于场站与车辆内的客流分析与全貌监测,降低公共交通场站人群踩踏等事件发生风险,实现对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事件、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提早感知与应对,提高公共出行服务的安全保障。
盈利探索:商户智能营销功能,建立场站线下商户与用户间的数字化连接,对公共交通用户采取用户分层、智能推荐、转化复购等智能化营销手段,实现为场站周边智能商业体引流,达到扩展企业盈利渠道目的。
运营模式创新:公共交通运营服务企业内部,将打通企业自身的ERP、HR、OA、财务系统、线下票务、场站管理、周边商业体等环节,实现企业日常运营决策数字化,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
3、智能+城市交通管理场景
智能+城市交通管理场景下,面向城市交通管理者,以智能公共交通管理平台为载体,提供智能道路交通分析预判、智能道路疏堵、智能规划决策、智能交通量化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其“分析判断—决策定制—量化评估”动作将形成闭环,对城市交通体系服务进行持续迭代打磨,提高城市运转效率。
智慧公交投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1、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量自2018年快速增长
2013-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上升,2019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比2018年增长3.1%。2020年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5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公路水路完成投资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2020年1.8万亿元投资目标任务的%。
2、城市智慧交通投资建设试点验收增多
截止到2020年11月,交通运输部共公布两批共37个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试点城市。根据各城市交通运输厅公布信息,以上示范城市中有10个城市(上海、长沙、合肥、天津、西安、呼和浩特、南京、南昌、株洲、宁波)的部分示范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相关评审验收工作,符合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指南》的要求,而其他城市正在进一步建设当中。据此,以热力图的方式展示各省市智慧公交建设情况,颜色越深代表示范城市建设越完善。
注:1)资料更新截止到2020年11月;2)颜色越深代表公共交通智能化示范城市建设越完善。
3、智慧公交行业技术投资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IDC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为亿美元,到2019年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
其中重点投资领域依次为智能电网、固定智能视频监控以及智慧公交系统,2019年“三个应用场景的投资规模约占支出总额的43%”,前瞻初步以智慧公交技术占智慧城市总投资10%的比例测算,2018年和2019年中国智慧公交行业的技术投资规模分别约为20亿美元、23亿美元。
智慧交通的发展:未来1-2年是智慧公交快速崛起的黄金时代。
目前,中国智慧公交正逐步从“互联网化”向“智能化”转型。业内已经初步形成智慧公交解决方案、并在部分城市率先落地。在智能化时代,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善于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分析,挖掘新模式、新价值、新商机。在网约车、分时租赁等多种新型高效出行方式日渐流行的背景下,通过数据驱动,为产品、营销、消费者和管理提供专业数据洞察和决策支持,带动公共交通服务效率提升、流程再造、服务升级,打造公共交通服务竞争优势。从大趋势来看,2020年“新基建”浪潮下,交通运输部已加大对智慧交通资金投入力度;行业内运营企业、技术服务供应商也在近年实践中更加注重技术标准规范化,未来1-2年是智慧公交快速崛起的黄金时代。
(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标签: #最新行业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