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差生歧视到考试歧视
Sina.com
近日,上海普陀常征中学高二部分班要求90年后排名或不做“加一”作业7次以上的考生放弃“加一”科目,参加春季高考或高校自主招生。这件事一出,舆论哗然。为此,常征中学撤销了所有承诺,召开了家长会,向有关家长道歉。区教育局对此进行了处理,责成常征中学迅速整改,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上海市教委还在全市区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会议上通报了此事,要求区县教育局高度重视,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2月12日早间新闻)
舆论批评了将学生分为“优秀学生”和“差生”的歧视性做法,但在我看来,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差生歧视”,也反映了学校和教师之间逐渐增长的“考试歧视”。如果这种“考试歧视”蔓延开来,国家推行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很难给基础教育带来多重选择。
今年9月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考试招生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希望通过分类考试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重的技能型高考成为低于普通高考的考试,被老师认为是贫困生选择的考试,甚至是贫困生的“耻辱”,那么分类考试的改革目标就难以实现。
2015年上海高考,实行了10多年的春考改革。22所市属高校拿出1600多个名额自主招生,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这次招生和上海此前实施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扩大了考生的选择范围。考生不用挤进秋季高考。面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春秋考试的机会,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至于学生选择参加哪个入学考试,学校可以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但该中学明显不引导学生做出合理选择,而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将参加高职自主招生和春季考试视为考试——分较低的“差生”,其“加一”选修课(上海高考实行31分)成绩不理想,只能参加高职自主招生和春季考试而不能参加秋季考试。对学生的教育是,参加高职院校和春季考试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选择。如何能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兴趣进行选择,如何能提高高职院校和春考的吸引力,让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各有特色?
诚然,上海的高职自主招生和春季考试,笔试科目不包括一门附加科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以后参加高职自主招生和春季考试,但要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由学校分级定位。虽然学校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学生重视学习,提高选修课成绩,但问题是一个学校的前90名只有90名学生,90后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定位而被剥夺了选择权。
值得注意的是,当老师向学生提出这一要求时,他们实际上是以t
当然,这种对考试的歧视也提醒我们,在推进分类考试改革时,一定要避免考试的“分层”。无需多次考试机会即可形成多次评估。在推进分类考试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教育、学校、考试的平等。各种选择平等,才能形成多重选择。首先,要消除一系列歧视教育和学校的政策。普通高等教育不能高于职业教育,985院校和211院校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如果存在这样的学校层次和等级,那么相应的学校招生考试也会分层、分级;其次,应该鼓励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学科和专业的考试,不能要求某些学校采用某些类型的考试。比如技能型高考,一些重点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专业也可以采用这种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除了市属高校,部属高校也要参加上海春考。只有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促进中学的多元教育,让学校获得更多的办学空间。学生将不再采用单一的评分模式进行评价,学生将按分数分为差生和优等生。
相关阅读
标签: #老师歧视差生新闻事件